這篇文章,我們詳細地分析了META如何自動化廣告,自動化廣告帶來的影響,全球數位廣告代理報告。
廣告就是 Meta 最主要的業務,在 2024 年,廣告收入佔了公司總營業額的 97% 以上。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 CEO Mark Zuckerberg 這麼重視廣告相關的未來發展方向。根據報導,Meta 現在大力押注在「自動化」廣告上,尤其是靠 AI 驅動的廣告系統。
Mark Zuckerberg 在最近的股東大會上說,他們的目標是在不久的將來打造一個這樣的世界:任何企業,只要告訴 Meta 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例如想多賣一些東西、或者吸引新客戶,再設定好每一個成果願意付多少錢,連上銀行帳戶,然後剩下的就交給 Meta 搞定。他甚至在一場 podcast 節目裡,把這樣的構想稱為「重新定義整個廣告產業」。
據了解,Meta 正積極推進這項 AI 廣告計畫,目標是在明年底前,讓品牌能夠完全透過 AI 來創建與投放廣告。不用再花大量時間學習怎麼操作廣告後台,AI 會幫你選素材、選對象、調整預算。這不只是技術上的進化,更像是顛覆整個傳統廣告操作模式。
我們簡單的整理了發展的方向,具體如下:
現有功能:Meta 廣告平台已能透過 AI 對現有廣告做變化與微調,並自動進行受眾投放。
未來目標:幫助品牌「從零開始」創造廣告概念,而不只是修改已有素材。完整自動化流程有如下,
廣告主提供產品圖片與預算目標後,AI 自動生成整支廣告,包括圖像、影片、文案。
AI 決定最佳的投放對象,並提供預算建議。
個人化廣告。AI 可根據使用者位置等因素,即時呈現不同版本的廣告。例如:同一款車在雪地區域會展示山路畫面,在都市區域則是城市街景。
目前,市場上已有相當多的企業看中了其中的部分市場,像有些品牌也不再只靠內部團隊製作素材,而是開始使用像 Midjourney 或 OpenAI 的 DALL·E 這類第三方工具,來產出廣告用的圖像。而且不只這些工具,Google 在上個月的開發者大會上也發表了新版的影片生成工具 Veo,主打只要輸入一段文字提示,就能自動產出一支短片,大大簡化了影片製作流程。
相信前面的文章大家已經大致了解,AI 是怎麼幫助廣告更精準地觸及目標用戶,進而提升轉換率等成效的。如果完成了這功能,Meta 在廣告領域的競爭優勢將會無可取代,且净利會通過直接接觸客戶而大幅度提升。
這些增長某種程度上來自那些原本依賴傳統行銷公司、廣告代理商的客戶。在這部分,你可以從上面的圖看出來,在有關 Meta 推出全自動化廣告工具的消息曝光之後,那些本來有參與廣告與行銷傳播領域的公司股價普遍出現下跌,反觀 Meta 自家股價則是明顯上漲。當然,這只是市場當時的即時反應,並不能說明一切。畢竟股價會受很多不同的因素影響。
根據 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 的報告,全球數位廣告代理(Global Digital Advertising Agency)市場在 2024 年的規模大約是 $23.94Bn 美元,預估到 2033 年會增長到 39.17Bn 美元,這段期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大約是 5.62%。
如果我們再根據一些數據來看,這個市場中「社交媒體」類型的廣告可能占了大約 60%,而在這個社群媒體的市場裡,Meta(也就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目前大約吃下了 65% 的市佔率。這樣算下來,Meta 對應的潛在市場大概就是 $9.34Bn。但對 Meta 這樣巨大的公司來說,這個數字相對來講並不大——畢竟它在 2024 年的整體廣告收入高達 $160.63Bn。
不過,我們認為這部分的關鍵不只是現在能帶來多少錢,而是AI 廣告工具未來的擴展潛力,Meta可以把它單獨造成一個新產品,有機會觸及整個廣告代理市場,包含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型行銷代理——這個市場目前的規模大概是 $386.36Bn。
這裏想分享,曾經CEO的經歷,當我在找一家 Digital Marketing Agency合作時,他會談及預算和成效,然後 Digital Marketing Agency 會給出大致的計劃。比方説,我願意花費30美金得到1個潛在客戶資料,然後,每個月我的預算是30,000美金。那麽Digital Marketing Agency有可能有能力花費15,000美金就做到我想要的。當然,這家公司的盈利就是15,000美金。而廣告自動化后,這一系列的操作都可被META所取代。
而對廣告主來說,AI 另一部分也會間接低了顧客的成本——同樣的預算,因為中間少了營銷的創作與製作成本,能實際投放進去的金額就變多了。自動化的進展將會大幅度幫助沒有能力自行創作與製作的中小型公司。
閱讀其他:
免責聲明:
本報告旨在為訂閱者提供有關投資的教育和信息。報告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應構成買入或賣出建議。您的情況和風險偏好可能與作者不同。所有的內容和信息基於該公司的財報和資訊,考慮到匯率轉換,可能存在數據偏差。最終,您將對自己的投資決策和結果負責。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 和 Jeff 不對任何投資損失負責。
與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和「姐夫說美股」 Substack相關的任何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報告、圖片、音頻、視頻、圖表、廣告、域名、軟件、程序、頁面佈局、專欄目錄和名稱以及內容分類標準,其版權均歸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和相關數據提供者所有。未經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的許可,任何人不得引用、複製、轉發、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非法使用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的上述內容。對於從事此類行為者,Lazy Bear Research Sdn. Bhd.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